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即将离开西柏坡时,意味深长地对周恩来同志说:走啊,咱们进京赶考去。周恩来同志说:咱们一定能考个好成绩,决不能退回来。这一简短的对话,使“赶考”一词具有了特别的含义,即:共产党员面前永远是严峻的考验,绝没有休止符。
这一对话过去近50年了,今天重温起来仍然觉得格外亲切。
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同样是一场“考试”。面对这场特殊的考试,应该说大多数党员和领导干部做出了合格或比较合格的答卷。但也确有少数人是不合格甚至是很不合格的。他们在个人与党、权和钱的天平上,把砝码完全放到了个人和钱的一边,以致于利令智昏,财迷心窍。陈希同、王宝森等人的蜕变就是典型的例证。由此观之,领导干部在新形势下有没有“赶考”意识至关重要。
据报道,曾任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乡乡长的王韶华就是一名具有强烈“赶考”意识的领导干部。西柏坡乡多年来一直很穷。王韶华上任时便发誓:“我也是到西柏坡赶考来了,我一定要考个好成绩。”他上任三年,打了“三大战役”:建森林公园,种经济作物,搞立体农业。三年后,西柏坡变样了,人均收入达到了2374元,成为县里的富乡。
王韶华的“赶考”实践给我们以很多的启示:“赶考”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在这世纪之交,共产党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党的领导干部增强了责任感,就会将人民的安危、冷暖系于一身,时刻把党的事业、人民的重托牢记心上,就会抛弃一切私心杂念,一个心眼带领人民往前奔。“赶考”意识是一种紧迫意识。党的干部有了这种意识,就会随时感到有压力,而且这种压力不是别人强加的,而是来自自身,因而感到时间紧迫,任务繁重,自觉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赶考”意识是一种荣辱意识。党的领导干部有了这种意识,就会想到应该时时处处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就会要求严,标准高,不把人民的事业办好就感到吃不安稳,睡不香甜。“赶考”意识还是一种吃苦意识。有了“赶考”意识,就会以苦为乐,以苦为荣,迎难而上;就会为人民做好事再苦再累也心甘。
江泽民同志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有一种好的精神状态。“赶考”意识所包含的责任感、紧迫感、荣辱感、吃苦精神,正是良好精神状态的具体体现。